作者: 来源:居民收支处 发布日期: 2019-10-25 08:36:00 字体: 【放大 正常 缩小】
今年以来,山西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脱贫攻坚,不断增加民生投入,农村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增长的良好态势。
一、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特点
(一)增长速度快于全国。
前三季度,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023元,比上年同期增加799元,增长9.7%,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与福建并列第9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9%,比全国高0.5个百分点。
2014年以来,山西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一直低位运行,连续3年多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随着山西政治、经济实现“两转”和在“两转”基础上不断拓展新局面,经济转型发展取得新成果,山西农民收入增速与全国差距逐步缩小并呈赶超之势,到2018年农民收入增长速度比全国快0.1个百分点,2019年延续了这种势头,一季度增速比全国快0.4个百分点,上半年进一步扩大到快0.8个百分点。(见图1)
图1 2014年以来山西与全国农村居民收入增速比较
(二)四大项全面增长,转移净收入贡献最大。
前三季度,山西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4555元,同比增长5.7%,占可支配收入比重50.5%,对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为30.9%;人均经营净收入2176元,同比增长13.7%,占可支配收入比重24.1%,对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为32.8%;人均财产净收入154元,同比增长14.5%,占可支配收入比重1.7%,对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为2.4%;人均转移净收入2138元,同比增长14.5%,占可支配收入比重23.7%,对可支配收入增长贡献率为33.8%。从收入来源分,工资性收入依然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经营净收入位居第二,转移净收入占比继续扩大,已经接近于经营净收入所占比重,成为山西农村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三)农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城乡收入比有所缩小。
前三季度,山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4519元,同比增长7.2%,增速比农村低2.5个百分点。近年来,由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速一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比(以农村居民收入为1)持续缩小,由2018年前三季度的2.78:1缩小到今年前三季度的2.72:1。(见图2)
图2 2015年以来山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二、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
(一)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促进工资性收入增长。一是宏观经济基础稳定。今年以来,全省经济保持了总体平稳的发展态势,前三季度,工业、投资、财政收支等经济指标平稳较快增长,好于全国水平,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有利的宏观外部条件。二是稳就业促就业政策助力。今年以来,山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大就业扶贫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劳务组织化程度的通知》《关于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促进就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就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关于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山西省就业创业政策清单》等系列政策,强力助推就业增加。三是保障农民工工资无拖欠和正常增长。省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工作的通知》,明确到2020年农民工工资无拖欠,全面打赢治欠保支攻坚战;省人社厅发布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基准线为8%,增长上线为12%,增长下线为4%。
(二)农牧业生产总体向好、价格上涨,带动经营净收入增长。一是农业生产形势总体平稳。前三季度,全省牛奶产量67.5万吨,增长16.0%;禽蛋产量76.4万吨,增长2.3%;猪牛羊禽四种肉产量67.1万吨,下降1.3%。全省瓜果产量49.5万吨,增长3.9%。二是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对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起到主要作用。前三季度,山西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上涨10.7%。三是三产经营增长较快。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前三季度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第三产业经营净收入为677元,同比增长14.5%。
(三)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持续发力,推动转移净收入增长。一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19年全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扎实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民生活。二是脱贫攻坚力度继续加大。今年,山西省以攻坚深度贫困和实现17个贫困县脱贫摘帽目标为重点,扶贫力度持续加大,出台了《2019年特色农业扶贫行动计划》等24个专项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专项扶贫,从培训就业扶贫、易地搬迁扶贫、生态扶贫、低保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光伏扶贫等各个方面开展行动,有效促进了全省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三是制定下发了一系列增收政策。如《关于调整城乡低保保障标准指导意见的通知》《关于提高经济困难的高龄和失能老年人补贴标准的通知》《关于2019年调整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通知》,“煤改电”、“煤改气”补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