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来源:山西统计调查信息网 发布日期: 2008-04-07 00:00:00 字体: 【放大 正常 缩小】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物价上涨感受与公布数据不一致,要弄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先了解消费价格指数的含义及其编制过程。
一、消费价格指数的含义
在我国现行的统计制度中,通常采用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简称CPI)来指称“物价”,这个统计指标反映了在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购买的一系列商品(或服务)其价格的变化情况,进而反映百姓生活所面临的涨价压力。国际上,一般采用CPI指标来观察某个国家或地区是否发生了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二、消费价格的具体编制过程
编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需要两类材料:一是各项消费商品和服务的价格变动数据;二是各项消费商品和服务在居民日常生活中的开支权重。为此,我们必须选择好物价调查点和调查代表规格品。
1、消费价格调查点的选择
在选择消费价格调查点时,我们通常以大中型商店、超市或企业为主,并兼顾分散在各居民生活小区的小型商店,从而保证所采集的商品价格具有充分的代表性。目前,山西物价调查点包括了85个集贸市场,1529个商店、商场、超市和1170个服务网点,保证了所采集的商品价格具有足够代表性。
2、调查商品的选择
在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市场上的商品品种繁多、琳琅满目,面对这么丰富的商品,我们是如何选择的呢?首先我们要先确定将来一段时间内(有效期通常为一年)展开调查的能代表各种类别的商品,在统计上我们把它称为代表规格品。而在具体的价格调查过程中,我们通常选择了那些消费量较大、市场供应相对稳定、价格容易采集而且必须是合格的商品作为代表规格品。
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调查内容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263个基本分类约600个规格品种的商品和服务项目。
3、价格数据的搜集
各市县有专职物价调查员到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农贸市场和商店现场采集价格资料,他们严格按照“定人、定点、定时和直接调查”的原则进行采价。
一般来说,对于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价格变动比较频繁的鲜菜、鲜果、肉禽蛋、水产品等食品价格,物价调查员每五天就要去规定的肉菜市场调查一次价格;要去2—3次商场采集烟酒、衣着、家电等工业消费品价格;至于教育、旅游、水电等由国家或地方政府定价的一些主要商品、服务项目或价格相对稳定的商品,则视情况每月采集1—2次价格。
4、计算权重的含义
在物价统计中,权重指的是城乡居民家庭用在某类商品或服务的开支在所有消费商品或服务总开支中所占的比重,权重越大的商品或服务对总指数的影响越大。由于物价指数是用一定数量的调查商品来反映市场价格总水平的变化,因此计算物价指数的时候必须确定每一种调查商品或服务项目价格对市场价格总水平影响的重要程度(即权重)。目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计算权重的来源主要是城镇居民家庭收支抽样调查资料,并辅之以典型调查数据作为补充。
5、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
调查商品的价格有了,各类调查商品所属分类的权重也测算出来了,该是出成果的时候了。首先,专业人员将市场上采集回来的各种调查商品的价格进行逻辑检查校对后,逐一录入到计算机程序中,计算出每种商品的月综合平均价格,然后根据各调查商品或服务项目的基期价格和报告期价格,计算出各类商品或服务项目所属基本分类的物价指数,最后由基本分类指数依次加权计算出所属更高层次的大类指数和物价总指数。
三、为何物价指数与日常生活感受不一致?
消费价格指数为何与居民对价格感受不一致原因有三。首先,消费价格指数是指两个不同时期(报告期与基期)商品及服务价格相比较的相对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复杂的指数系统,调查内容包括食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263个基本分类,约600个规格品种的商品和服务项目。物价指数反映的是两个不同时期价格变动的相对水平,其编制原则是“同质可比”。“同质可比”是物价指数编制的金科玉律,绝对不能违背。比如将彩电价格与液晶电视价格相比,得出的价格差就不是真正的价格变动。
消费价格指数是一个地区的消费价格指数,不是某一个人的消费价格指数;是全国、全省消费价格水平的平均数,不是某一个地区的消费价格指数。如同哲学里所说“一般”与“特殊”的区别,消费价格指数是“一般”,百姓个人切身感受是“个别”。所以消费价格指数这一宏观平均数据,与百姓微观感受之间存在差距是必然的。
其次,在使用总的消费价格指数的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具体消费价格指数的功能。除了一个综合的总的消费价格指数外,还有食品、居住等八大类价格指数,这些指数构成一个指数链。总的消费价格指数并不能准确地反映某一种商品或服务价格的变动情况。观察某一种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动的情况,不应该简单地与总的消费价格指数进行比较,而是应该具体看与其相对应的类的消费价格指数。比如观察大米、面粉及肉的价格,就应该看食品类的价格指数。如果观察商品房价格的情况,就应该看房地产价格指数中的商品房价格指数,现在人们只是看总的消费价格指数,而没有学会看分类消费价格指数,所以产生“不一致”的感觉。
第三,人们有种误区,一看到某类商品价格高了,就觉得消费价格指数也应该高。其实,消费价格指数与价格无关。它只是反映不同时期商品或服务价格变动的相对情况,与价格高低本身没有关系,也不能解决价格高的问题。
第四,生活压力的增加很大部分是物价指数之外的原因造成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即使价格不变,所消费商品和服务质的提高和量的增加,都会使支出增加,从而导致生活压力的增大。
教育支出方面,如果学杂费、课本费等价格不变,则对物价指数就没有影响。
目前,义务教育方面的这些支出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然而动辄数万元、十几万元的“择校费”,名目繁多的钢琴班、芭蕾班、奥赛班、英语口语班,肯定会给普通家庭带来巨大的支出压力。而这些名目是非正常的、不合法的,不能通过正常采价渠道取得价格,不能同质可比,因此不能纳入物价指数的计算。
医疗方面,当前物价指数反映出的药品价格是下降的,特别是西药,因为政府一直在降低药品的价格。但如果增加了用药种类,提高了用药档次,或开大处方、用进口设施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有些降价药品从医生处方上消失等等因素,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不断上升的医疗支出,这些都是物价指数统计之外的问题,在物价统计中是看不出来的。
综上所述,我们了解了物价指数的含义以及物价指数的具体编制过程,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为什么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自己的感受不一致的主要原因所在!
1、用局部代替整体,不了解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内在含义。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变动情况的统计指标,它是一个相对数,反映的是总体水平、平均水平,包括8个大类,700多种商品和服务。但人们往往用自己每天接触的粮油、蔬菜、肉禽蛋、水产品等食品价格的变动,来判断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高低。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只注意涨价的商品,对涨价反映强烈,而对平价和降价则反映微弱。如家电产品普遍降价,人们反映平淡;但鸡蛋和猪肉的价格略有浮动,就会引起轩然大波。另一方面,人们只注意和日常生活密切的商品,而忽视其他商品,这就容易造成用部分商品的涨价幅度来概括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的错觉。如白砂糖价格,虽然每公斤售价从3元涨到5元,涨幅近70%,但由于消费量小,所以对它的感觉还不如对猪肉价格上涨10%来得强烈。一般来说,在一个时期内,有的商品价格变动大,有的变动小,有的没有变;价格变动的商品有的上涨,有的下降,而价格指数要受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可以说,物价指数与人们实际感觉的反差,其实是心理感觉与统计科学测量之间的差别。
2、用不明确的基期概念来评价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现在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通常都有明确的对比基期。但是,不少人观察物价变化时,往往没有一个明确的时间对比概念,有的是用涨价前的价格做比较,有的是用上一次购买时的价格作比较,有的甚至是用好几年前的价格来比较,等等。由于观察价格变动的出发点不同,得出的结论自然也就不同。
3、收入水平不同,感受也不同。
对于中低收入家庭来说,食品支出是其消费支出最多的商品,因此食品价格的变动对中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最大,当市场上食品价格上涨较多时,中低收入家庭对物价的感受就大。而对于有车族来说,汽油涨价则会对他们的影响大些。
4、具体消费环境的影响。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与个体感觉之间在某些领域存在差异还受到具体的消费环境的影响。例如,当前CPI数据反映出的药品价格是下降的,因为政府一直在采取各种措施降低药品价格但如果大夫开药方时,增加了用药种类或提高了用药档次,或开大处方、用进口设施诊断和治疗,特别是有些降价药品从医生处方上消失等等因素,都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不断上升的医疗支出。而患者支出的增加,只是反映了医疗费用的增加,并不反映药品价格的上涨。
再如,在教育支出方面,如学杂费、课本费等价格变化很小,对CPI影响也有限。目前,义务教育支出方面的价格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然而对普通家庭来说,确实存在“择校费”以及名目繁多的辅导班等方面的支出,对此国家统计局早就给予了关注,并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但这些收费大多不太规范,难以通过正常采价渠道取得价格,目前还没有纳入CPI的计算,这是需要加快改进的。
正是由于上述几方面的原因,才使得一部分人对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产生了种种错觉。
撰稿:李玉英